肃南:“牧童之家”为留守儿童绘出“七彩童年”|环球信息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新甘肃·每日甘肃网通讯员王婕摄影报道
6月10日清晨,虽然是个周末,肃南县大河乡“牧童之家”却坐得满满当当,在志愿者李雪梅老师的带领下,孩子们安静地写作业、读自己感兴趣的书。
这些孩子大多是附近的留守儿童,他们的父母常年在牧区放牧或者外出务工,平日就由爷爷奶奶照顾生活起居。可是面对辅导作业的问题,就让这些老人发愁。于是,每逢周末或节假日,这些孩子就来到“牧童之家”,由志愿者组织开展作业辅导、趣味课堂、“非遗”小讲堂、亲子故事会、绘本讲解、经典阅读等活动,深受牧区孩子们欢迎。
“牧童之家”成立于2012年,由肃南县裕蕾爱心助学协会负责人李琳牵头建立,旨在解决基层乡镇社区文化设施不足、乡村学校图书室无法满足青少年阅读需求、流动留守儿童读书难的问题。创建初始,“牧童之家”面临着资金、设施不足和人员、场地不固定的一系列问题,活动形式也是单一的读书会,如何突破现有瓶颈,让“牧童之家”更好发挥作用成了协会深入思考的问题。
面对这个问题和挑战,裕蕾爱心助学协会和县委宣传部、县教育局立足实际,创新发展思路,改变管理模式,为“牧童之家”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道路。大河乡“牧童之家”发挥裕昌社区区位优势,动员机关干部、老师、医生等以家长和志愿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进来,将各自业务所长转换为活动内容,以主动性带动积极性,以积极性保证时效性。康乐镇“牧童之家”联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、康乐幼儿园,每隔一周的周三开展一次亲子阅读会,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,同时开展图书漂流活动,通过一周一交换的“书包图书馆”,把“沉睡”的书籍唤醒,让孩子在交换中喜欢上阅读。
红湾小学李雪梅老师感叹道:“肃南牧区学校的大部分家长都是农牧民,忙完农牧业生产后,空闲时间就是在家看看电视,聊聊天。现在孩子们每周都从‘牧童之家’带着书回家,爸爸妈妈围坐在一起听孩子讲故事,开展亲子阅读,家人之间的亲情回来了,这种‘小手拉大手’的阅读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。”自2013年开始,李雪梅老师便作为志愿者参与到“牧童之家”的活动中。
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,“牧童之家”已在全县6个乡镇“安了家”,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和管理人员,活动方式也从单一的读书会变成了亲子阅读、图书漂流、心理辅导、学习帮助、文体活动和感恩教育等多种方式,拥有图书上万册,不仅解决了流动留守儿童读书难的问题,更弥补了部分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,拉近了儿童与社会、家庭的距离。
“满足了当地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,解决了社会教育供给不足的突出矛盾,就是这个项目存在的意义。”肃南县裕蕾爱心助学协会负责人、“牧童之家”项目发起人李琳老师这样说道。
2016年“牧童之家”入选中宣部全国思想文化创新典型案例;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授予“牧童之家”2017年终身学习品牌;2019年甘肃省妇联、甘肃省教育厅命名“牧童之家”为“甘肃省家庭教育实践基地”;肃南县教育局确定“牧童之家”为校外社区教育品牌项目、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品牌项目、青年志愿者服务品牌项目。
关键词: